——慶祝母校伟德官网下载客户端70華誕
邵春(教育系85學校班)
我是一九八五年八月份考上伟德官网下载客户端教育系學校教育專業的,九月六号到校報到。當時除了一入學的新奇和陌生外,給我強烈感受的是馬路上拉出的“熱烈慶祝第一個教師節”的大紅宣傳條幅。我們在國家實行第一個“教師節”的前夕,考入有着“教師搖籃”之稱的師範大學,心裡感覺無比的激動和自豪。
當年,教育系入學的是學校教育和學前教育兩專業各一個班。學校教育班48人,女生占三分之一,少數民族同學占三分之一多。學前教育班35人,全班隻有9名男生,少數民族同學約12人。
教育系八五級兩個班有很多共同課在一塊上,課外活動也基本上是一個整體,因此兩個班的同學相處得親密無間,跟一個班一樣。四年的大學生活下來,各民族的同學朝夕相處,水乳相融,結下了一輩子親如弟兄姊妹的同學深情。
四年來,我們班經曆了五位班主任:鐵瑛、王鳳雷、烏雲賽、劉彥澤、王有亮老師。當時系裡的知名老師有李屏西先生、靳乃铮先生、紮巴先生、張慕蘊先生、關樹文先生、金增先生、陳中永教授、亞新教授、謝蘭榮教授、劉文霞教授等,其中張慕蘊、金増、陳中永、亞新、謝蘭榮、劉文霞老師都給我們授過課。
四年中,還有很多老師給我們授課,有的老師雖然沒有上過文化課,但在生活管理等方面給也我們留下許多美好的青春記憶。下面就把對我影響尤深的師長回憶如下:
慈祥敦厚,嚴謹儒雅的師者——張慕蘊
在給我們授課的時候,張慕蘊老師已經是一位謙謙長者了。我們知道她是知名教育學家靳乃铮的妻子,也是一位資深的教育學專家,同學們對她都充滿崇敬之情。
張教授給我們上教育心理學課,她講課旁征博引,循循善誘,自始至終都秉持着善教樂學,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她十分重視對創新性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當知道我選題“創造心理的培養”作為畢業論文時,張教授給了我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她給我推介了幾種參考資料,并對寫作思路作了十分細緻的輔導。
在我論文撰寫的過程中,張老師不時給我指點迷津,幫我了解有關創造心理學方面的實踐經驗、學術成果及國内外最新的研究動态。她指導我說:“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亟需要創造和創新,創造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相當重要也恰逢其時,這方面的研究是一個不斷創新、永久性的課題。”
論文完成後,張教授給我的成績是“良”,她幽默地鼓勵我說:“這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希望你今後在這方面多多的學習和實踐,努力取得優秀的成績。”
慚愧的是:時至今日,我也沒有完成老師的期望!
人生道路上的恩師——王志義
在我上大二的下學期,學校從外面調來一位王志義老師,他給我們講授《人才學基礎》課。
王老師原來是一位優秀的中學老師,由于天生的勤奮好學和自強不息,他以超人的毅力和艱苦卓絕的辛苦自學英語,世界語、人才學等學科,撰寫出版了人才學著作《人才學基礎》一書,成為内蒙古自治區自學成才的青年英才。
由于共同的農村經曆和一口熟悉的鄉音,我和大自己不到十歲的王老師處成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來往十分親密。
王老師像一個長兄一樣,在學習上引導鼓勵我,在生活上愛護關心我;他對我影響和帶動很大,對我的幫助也最大。
大三時,我和室友蘇建成同學合作撰寫了一篇人才學方面的論文,我把論文交給王老師看,王老師看過後二話不說,就順路把文章推薦給自治區《人才科學研究》雜志編輯儲老師,儲老師讓我們修改過一稿後,不久就予以發表。
王老師在師大發起成立了“人才學研究協會”和“世界語學習協會”,他把我培養發展為骨幹會員。在王老師的帶領和推動下,兩個協會深受大學生的喜歡,成為當時内蒙古高校響當當的學生社團。
王志義老師自學成才、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深深地打動和感染着我,這種正能量的感召力甚至影響了我的一生!如果說我畢業後在社會上還取得些小成績,那也要歸功于像王老師這樣的衆多恩師的言傳身教!
愛生如子的李玉印老師
除了衆多的授課老師外,李玉印老師可謂是我們學生印象最深的老師。李老師是管學生生活工作的老師,他還是系黨總支的領導。
李老師是四年中進入學生宿舍最頻繁的領導和老師。
清晨,每當起床鈴聲響起後,李老師總會準時出現在學生宿舍樓内,挨個督促學生出早操。我們宿舍隔壁的烏蘭巴特同學愛睡懶覺,李老師每天早上進到宿舍喊他起床。
“烏蘭巴特,起床了!烏蘭巴特,起床了!這個親切濃重的鄂爾多斯聲音,幾乎成了我們學生早上起床出操的代名詞。
李老師待學生像父親一樣寬嚴相濟,原則性的錯誤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和糾正,影響學生生活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他也抓住不放,但對于生病和生活有困難的學生他卻時時放在心上,想方設法予以幫助。
2009年我們兩個班的同學在通遼舉辦“畢業20周年紀念聚會”,紮巴、趙宏昌、李玉印等老師也被邀請到會。二十年後同學們又見到敬愛的師長,特别是見到曾經在生活上給予我們無微不至關懷的李玉印、趙宏昌老師,師生同樂,樂何如哉!
和藹可親的趙宏昌老師
趙宏昌老師當時是系主任,他樸實無華,光明磊落,像慈父一樣,關心和愛護着每一位學生。
有一次在歸校途經包頭東站時,家裡給我帶的微薄的生活費被小偷竊走,這是我一個學期僅有的飯費。當時我痛苦着急,手足無措。到校後,趙宏昌老師知道我的遭遇後,他第一時間給予我關心和安慰。為了解決我的生活困難,趙老師專門組織了系務會,集體研究為我籌集了100元錢的困難補助,幫助我渡過難關。
好班主任王有亮老師
在大三的時候,王有亮老師當上了我們的班主任。
王老師是本系的畢業生,他和我們比較熟悉和親近。我們兩個班的實習都安排分布在呼和浩特市郊區各個鄉鎮學校,王老師不辭勞苦奔波着走訪各個實習點。
我和韓海臣、蘇建成同學分配至最遠也最艱苦的大青山腹地的小井鄉中學實習,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環境艱苦,王老師就經常蹲點在我們這裡,和我們朝夕相處。
有一次我醉酒鬧事,差一點出了亂子,是王老師苦心好言安撫各方,磨破嘴皮子平息了事端。此事是我今生最痛苦、最後悔、最丢人的“傷心事”,今日講來,最想感謝的還是我的親愛的老師,隻有老師才有胸懷和氣量來包容和原諒一個犯下大錯的學生。
近年來,王老師從師大調到包頭師範學院任職,我和王老師相見接觸的機會多起來。王老師對我這個曾經的班長,沒有因為那次犯錯而冷落,對我想給大學生講講職業規劃的請求大力支持,促成了我給大學生辦講座的願望。
難忘的《内蒙師大》報編輯侯守智老師
大二開始,我常常給校報《内蒙師大》投稿,原因一是自身愛好,二是為了掙幾塊錢的稿費充當生活費。我家貧,連上大學的基本生活費常常也無以為繼,為了掙飯費,我就盯住了投稿。
那時校報的編輯是中文系畢業的侯守智老師,高高的個子,戴着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模樣。我規規矩矩地去送稿子給他,他很親切地打量着我,說了很多鼓勵和指導的話。不久,我的稿子被校報發表出來,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了鉛字,心裡的自豪和激動無以言表!
以後就經常寫稿子給校報,大都給發表出來。後來我還成了《内蒙師大》報的特約記者,寫了一些新聞報道。
如今看來,我的愛好文字寫作的習慣就是從《内蒙師大》報起步的。作為編輯的侯守智老師在關鍵的時候支持和引導了我,使我走上文字寫作的道路,成為終生不變的愛好和追求。
……
“内大的牌子師大的飯,農牧的光棍瞎圪轉,工大的女女沒人看。”這是當年流傳在呼市高校有名的順口溜,也是我們誇獎師大學生食堂夥食好的有力證據!
記得當年一到禮拜天,師大幾大食堂都人滿為患,呼市各高校的很多學生,都要擠到師大去找同學到食堂解解饞。
四年内蒙師大的學習生活,留給我們的美好記憶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青春記憶是我們一輩子的精神财富和立業之本,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我們心中永久珍藏的源頭活水!
可以告慰母校的是: 在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我們兩個班的同學個個都是好樣的,大家都在為社會盡忠守責,成為崗位上獨當一面的骨幹力量。時至今日,我們兩個班出了兩個博士、四個廳級幹部、近十個處級幹部,同學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紮實工作,為黨的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畢業離開母校已經30多年了,雖然經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但我心中的母校情、“師大情”,卻像一壇陳年美釀,随着歲月的發酵而曆久彌香!
值此母校喜慶70華誕之際,欣喜之餘,感慨系之!特将母校比作“父母”,錄《詩經.蓼莪》句,以示祝賀: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複我,出人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